本报记者 江超云
11月,福建福州迎来一场世界级盛会——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大会同期举办的船艇展示活动落地于马尾区内的中国船政文化城,同月16日,停靠在船政码头的“科学”号科考船和“中国海监8001”执法船,迎来了一批批满怀好奇的“求学者”。
本次大会以“承载人类梦想 驶向星辰大海”为主题,突出国家战略和福建省优势,围绕航海装备热点领域,持续推动航海装备产业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创新发展,打造世界级航海装备领域的品牌盛会。
为什么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的船艇展示活动选择在福州马尾举办?
“因为我们国家的近现代意义造船工业就是在福州马尾,在船政诞生的。所以如果说在海军史上,船政被称为‘摇篮’的话,同样的在船舶工业史上,船政可以被称为‘基石’,奠定坚实基础的‘基石’。”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回答道。
耕海探洋,装备先行。船舶制造业,既是福州市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做好“经略海洋”的坚实基础与核心优势。近年来,福州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多措并举、补链强链,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续写更多“船”奇和“智”造,为“海上福州”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千年古港,百年船政。百年前,有这么一班仁人志士在洋务运动“自强”的声音中,率先迈开中国船舶制造工业化的步伐,带领中国造船工业艰难爬坡。1866年,船政在福州马尾诞生,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专业造船厂,工厂规模宏大,设备齐全,不仅是当时远东地区之最。她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历史时期,还诞生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轮船、第一艘钢质军舰、第一架水上飞机等数十个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在舰船制造、海军建设、科技人才培养,以及包括飞机制造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这里是近代中国探索国家自强之道、复兴之路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中国向海图强、联通世界的历史。马尾自此拥有了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更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行者、近代海军的摇篮。
但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束缚,以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战火的摧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几成一片废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年船政造船如古树逢春,再现生机,终于崛起,活跃于祖国的船舶工业战线。随着1958年,马尾造船厂在船政旧址上成立,传承船政造船实业报国的精神,在船舶工业战线上再度展现风采。马尾造船以上世纪80年代初首次建造5000吨级货轮为开端,至上世纪90年代成批量生产符合欧洲标准的多用途集装箱货轮,挺进国际市场,马尾造船勇担实业报国重任,在海洋强国的奋进道路上,不断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攀登新台阶。
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船舶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适应全球航运业的发展需求,马尾造船厂大力推动船舶制造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进程,设计建造汽车滚装船等高附加值、绿色低碳船型,实现福州“智”造。当下,马尾造船厂建设正酣、捷报频传:全球最大的敞口集装箱船以及福州首艘汽车滚装船先后交付;2艘79.8米大型金枪鱼围网船开工;700TEU集装箱船的坞修项目圆满完成……他们正在打造全省最大的特种船舶生产基地,致力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产各类船舶。
2024年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我国造船业最新数据,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的国家。在中国造船业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一线,“福州造”从传统走向绿色,从制造迈向智造,从福州驶向全球……福州船舶制造业正打开广阔的发展天地,奏响向海图强的时代新乐章。
下文,我们将从现代走回开端,带领大家了解马尾与中国造船业的联系。
全文综合整理自:中国日报网、《近代国造舰船志》(陈悦著)、《福建造船史》(福建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编)、《船说——船政造船图鉴(1866-2021)》(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编)
船舶工业现代化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清代船政余脉一分为三,海军部直辖的海军学校、马尾造船所、私立勤工学校。1949年8月,福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市军管会接管国民党马尾造船所,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第一大队进驻船厂,但因船厂破败无法造船,后设立前线流动修船点。
1954年春,马尾船厂派出的前线流动修船厂迁回原址,船厂开始重建。1958年4月,福建省交通厅重组建成了福建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马尾造船厂。
1973年3月,马尾造船厂成功建造带有科研性质的世界唯一的3000吨级钢结构水泥货船。1978年11月,马尾造船厂制造出我国重要船舶科研产品——国内第一艘侧壁式气垫艇,满载排水量70吨,最高时速38海里。
随后,福建船舶工业历经三次历史性跨越:1983年首次建造5000吨级入级货船,开创福建省建造入级货船的历史;1991年承接德国阿明·克伦伯格航运公司委托建造的一批7300吨级多用途集装箱船,打破国内沉寂多年没造出口德国船的局面;2004年开工建造国内船厂不敢贸然承造的4900车汽车滚装船,并实现批量建造按期交船,标志着福建船舶工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又有一个质的飞跃;继而开发研制全球首制227米深海采矿船、7500车双燃料汽车滚装船和高科技产品2800客邮轮型客滚船。
“马尾造船的事业发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继承而来的船政造船精神——创新。”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道。2018年马尾造船厂建造的我国首艘全数配备国产化科考作业设备的载人潜水器支持保障母船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正式入列,作为深海深渊智能装备作业与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海试保障船,定名“探索二号”。
现代船舶不仅承担着货物运输、人员往来的重任,还成为了海洋科研、深海探测等领域的重要工具。1978年至今,福建船舶工业勇敢融入改革开放大潮,掀起重振百年船政雄风的历史洪流,一步一个脚印,把一个在中国近代曾经是远东最大造船基地而遭受过摧残的船舶工业,从规模小、基础弱、底子薄的行业,打造成在国内、甚至国际业界小有建树的中国地方船舶工业。
铁甲时代
中法马江之战结束后,接替被革职而去的张佩纶,江苏阜宁人裴荫森成为船政历史上第八任总理大臣。1885年2月8日,裴荫森抵达马尾正式上任,这位任事勤勉的官员,担负起了中法战争后复兴船政的重大责任。在更新厂房以及添置机器设备的同时,装荫森所取多方意见,认真地总结了马江海战失败的经验。抛开难以随意涉及的政府指挥决策层方面的问题,装荫森将主要责任归结到武器装备的落伍、认为巩固海防,必须要拥有当时世界最具威势的海上利器——铁甲。在裴荫森的领导下,福建船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1885年7月4日,一件特殊的奏折从福建由轮船送至上海,再由驿站快马加鞭急送北京,尘土飞扬的驿路上,铭记了这桩对中国近代军舰制造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由船政大臣裴荫森撰写,左宗棠、穆图善等大臣联名上奏的这份加急奏折里,首先开宗明义,指出中法战争中,法国舰队之所以能横行海上,肆无忌惮,关键原因在于中国海军缺乏制敌利器铁甲舰。认为经过马江一战挫折后,海防薄弱的闽浙、台澎一带,急需装备铁甲舰。
与此同时,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向清政府提出申请购买欧洲新式穹甲巡洋舰用以加强台澎海防。“造舰”派与“购舰”派刚好撞个满怀,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正当裴荫森灰心丧气,准备将法国铁甲舰的资料锁入档案柜,束之高阁之际,出人意料,清政府中央高层竟突然伸来有力的援手。主持中国朝政的最高权力人物慈禧太后,亲笔在福建船政的奏折上写下了很长一段批语:“筹办海防二十余年迄无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谓自强何在?此次请造钢甲兵船三号,着其拨款兴办,惟工繁费巨,该大臣等务当实力督促,毋得草率偷减,乃至有名无实。”意外出现的太后批示,让本已前途渺茫的福建船政铁甲舰计划,真正开始启动了。
1886年12月7日,由船政大臣裴荫森亲自主持,为新军舰安放龙骨。这艘中国自造的铁甲舰,得到一个极具威势和民族特色的名字--“龙威”,后根据北洋海军主力舰的命名规则,更名为“平远”。
1904年爆发的日俄海战中,在一个夜晚,“平远”右舷碰到俄军布设的水雷,引发大爆炸。几分钟后,这艘一度象征了中国近代造船业最高成就的军舰最终沉入了大海。
铁胁时代
19世纪初期,世界上主要以木材作为建造船体的原料,蒸汽动力舰船出现以后,钢铁才逐渐开始大量登上船台。使用钢铁来制造舰船,最初曾遇到过很多困扰。首先是钢铁材料容易锈蚀。其次,航行时间日久,船底容易附着海蛎等寄生物,影响舰船的航速。三是如果舰船上大量使用钢铁材料,所产生的磁场效应,会影响磁罗经的精准度。最后,大量使用铁材,会导致舰内空气湿冷,不利于船员健康。
这些问题至19世纪中期均一一得到解决。铁质船底涂刷红铅或者毒油漆,可以有效减少海生物附着,加之每年一次进入船坞刮洗船底,能够预防锈蚀。铁材对罗经的影响也很快得出解决办法,原来木质风帆战舰时代使用的罗经被近代化的罗经取代,改良后的新式罗经一般左右都各有一个可活动的铁球,改变铁球距离罗经表盘的位置就可以调整磁偏差。除此外,还有自身不带铁球,但是安装时两两成对安装,互为调整的罗经。另外,人体在铁质船内生活会有的健康损害也找到了对策,舱室内或用木板包覆墙壁、地板,或者在刷漆时调入软木屑,就能予以解决。
钢铁作为船体材料的门槛终于越过,海洋上的钢铁时代就此来临。与木料相比,钢铁的可塑性强,可以任意锻造成型,且廉价。19世纪6、70年代起,一种龙骨和肋骨采用铁质,曲度变化较小的船壳板仍采用木质的全新船型——铁木合构船——出现了。
船政建厂五年计划到期时,经沈葆桢的全力推进,再启造船工程。然而十六号轮船“元凯”开始建造后不久,很快就遇到了船材木料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用来代替天然曲木建造船舶的铁木合构法成了最佳的替代解决办法,仿造西方铁胁木壳军舰的意见应时而生,被提上议事日程。就在“元凯”舰铺设龙骨后不久,沈葆桢正式上奏清廷,汇报船材紧缺,必须改用西式铁胁的情况。
鉴于工人和技术人员没有接触过铁胁木壳船舶的建造工艺,工厂内也缺乏制作铁胁的相应硬件设施。沈葆桢根据既往的办法,请求批准从西方购买一套完整的军舰铁胁回国,按样绘图仿造。
铁胁到达马尾后,1876年9月2日,以法国地中海船厂生产的这套军舰铁胁作为原料,船政二船台上开始铺设船政第一艘铁胁木壳军舰的龙骨。1877年5月15日,这艘军舰被叫作第一号铁胁轮船,船政大臣吴赞诚为其取名“威远”。
木船时代
从利用独木舟漂流,到驾驭船舶乘风破浪,船作为交通工具,见证人类如何与海洋“搏斗”,而海洋又如何孕育着人类的开放、交流、贸易和探索精神。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一隅,负山而舐海。境内山岭耸峙,溪流纵横,河谷盘地交错,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川流入海,形成古代福建“非梯航不通”的地理环境。秦汉时期闽越族就显示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特性。宋元时代,福建造船业走在全国前列,史载“海舟以福建为上”,备受中外赞誉的福建海舶“福船”,其建造技术代表了中世纪全国最先进水平。
“中国曾长期占据世界中心,其经济总量经常占到整个世界50%以上;而在经济极为繁荣的宋代,这一数字曾高达90%。”世界体系理论奠基人之一的冈德·弗兰克曾在《白银资本》中如此提到。在造船业,中国也走在世界前列,如,郑和七下西洋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海道针经(航海导航手册)、洋牵星术(天文观察导航技术)等。但因闭关锁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直到1840年,英国远征军以军舰打开清王朝大门。
从古到今,造船业都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理解一个国家的造船业,也就理解了这个国家的历史。1866年6月25日,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了建设船政的宏伟方案。这是建设海防、为国图强的开端。
船政具体选址于马尾的中岐乡,1866年,船政破土动工,开始营造各建筑设施。1868年1月18日,船政大臣沈沈葆桢率员绅捧第一号轮船龙骨上船台安放,工匠们在外籍技师指导下,开始了近代机动船舶的建造。这艘命名为“万年清”号的军舰,舰体木制,排水量1450吨,主机功率600马力,用螺旋桨暗轮驱动,航速12节,1869年6月10日下水,是近代亚洲国家自造的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动力舰船。此后,开启了船政木船时代。至1874年,船政共建造了“万年清”“伏波”等共计15艘军舰,船政建厂五年计划大功告成。
随后,船政工厂第十六号轮船的“元凯”,作为福建船政第一艘在完全没有外国技术人员参与下建造的军舰,标志着船政发展新时期就此开始。完全由船政学堂学子设计的50马力军舰“艺新”则成为中华发轫之始。150马力木胁木壳军舰“登瀛洲”采用了船政自行制造的150马力蒸汽机。“元凯”“艺新”“登瀛洲”“泰安”四舰先后建造完成,船政经历了从建厂五年计划时期的中外合作,转变为完全国人自造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