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1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尾旧镇码头:
一段繁华记忆
  本报记者 王晓霞 林沁馨

  三江汇流处,虹桥飞架串起马尾、仓山、长乐等地,往昔“百舸争流”的景象早已倾覆。当年17岁的少年郎在马江上穿行30余载,变成眼前年过半百的长者,他仍坚守在马尾旧镇码头,经营着马尾-营前两地的客船,“30年了,闽江水都变得不似从前了。”

  1月6日,笔者来到马尾旧镇码头,本想乘船到对岸去看看,犹豫间船已开出一段距离,转头向码头看守员“求救”,只见他一声吆喝,原本船上均匀发出“突突”声的马达停顿了一下,绕了一个大弯精准地停在码头上,船头前固定着的轮胎撞击到岸边的石阶,弹出一段距离后,船员用一个带铁钩的长竹竿勾住石阶内侧,顺势一用力,船就靠了过来。

  上船后我们惊讶地发现,只有一个卖完东西要回营前的老依伯。船员陈孝启是个善聊之人,他说:“我17岁就在这条船上了,当时我也开船,现在岁数上去了,船只驾驶证也不好使了,也就没开了。”船上的马达声有点大,我们吊着嗓子大声地对着话,“以前,最繁华的时候,一天一条船就能载两三千人,早上四点多就得起床了。”

  那时候早上五点左右,从营前往马尾的第一趟船就开了,船上坐着各路的商贩,有贩卖蔬菜、水果、海鲜、米面的,甚至还有卖双狮手表、三用机等电子产品。他们都赶着到马尾前街摆摊售卖,因为营前的物价比马尾相对低些,很多营前人就做起了“代购”,在马尾前街什么都能买到,马尾前街就是当时马尾最繁华的地方。陈孝启拧了拧手上的双狮手表,这是他行船后为自己买的第一份礼物。

  陈孝启是营前人,三十多年,按着行船时间表在马尾—营前两地穿行,这中间的一点点时间差,让他有机会到岸上走走,哪怕十分钟。时间似沙,慢慢地聚沙成塔,岸上的人都成了他的朋友。陈孝启最常光顾的就是渡口正对面的那家杂货铺,他对那家人的了解程度,足够让他成为他们的“代言人”,“这里是他们的店铺,也是他们的家,已经开了几十年了。”

  言语间,船已经靠了岸,我们在营前并没有作太久的停留。我们说好了还坐陈孝启的船回马尾,在约定的11:30前赶到了码头。

  回到马尾后,我们在码头与渔民聊起天来,“他13岁就开始出海捕鱼了”、“我十七八岁就会开船”……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告诉了我们很多事情,但手头上从船舱里捞鱼装进网兜的动作并没有停下,装好后,顺势一跃上了岸,走进了一旁收海鲜河鲜的店铺,“188,今天捕到这些,你秤一下。”应和着走出来的却是一个格子不高,体格稍显健壮的中年妇女,原来“188”是她的外号,至于外号的来处就不得而知了。我问马尾这几年变化大吗?“我告诉你马尾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就是他都40多岁了还没结婚”她调侃着指了指一旁的弟弟。

  关于旧镇码头的回忆很多,这里的人、事、物随着时间的更迭,都有了岁月的形状。去年,马尾旧镇码头重新翻修,原本黄色的外墙贴上了青灰色的砖面,仓库变成了观江平台;旁边的朝江楼也在精细地修缮之后焕发出了新的姿态;远处,马尾大桥就快要合龙了,但这里的人们对渡口仍有深深的依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文化
   第04版:视觉
马尾也有“国家宝藏”
马尾旧镇码头: 一段繁华记忆
闽安,闽安(一)
在歌曲中悠然地怀念
海峡时报文化03马尾旧镇码头:
一段繁华记忆
2018-01-11 2 2018年01月11日 星期四